998文学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晋血山河 > 第426章 一路向北1

第426章 一路向北1(第2 / 2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跟晋阳相比,这里简直就是天堂啦。

李烈推行的也是保甲制和府兵制,不过由于人口太少,他玩得比李睿要狠一些。李睿是每六户出一名府兵,那名府兵习武的花销、购买盔甲、武器、马匹的费用,由六户人家共同承担,而那名府兵在战场上所取得的荣誉和得到的战利品也由六户人家共享,当然,这名府兵是不一定会上战场的,什么时候上战场完全取决战战争形势,没事的时候就呆在家里练武、务农好了,到需要征发他的时候,他才能上战场。李烈没这么好的条件,他是每十户出一名常备兵,这名士兵是长期都要呆在军营里,不能回家的————就目前这见鬼的形势,谁敢让大批军士回家雾农那简直是活腻了。这名常备兵在军营中的衣食花销都要由那十户人家掏,可万万不能让他饿着冻着了。此外,每十户人家还要提供两名预备兵,这两名预备兵平时在家里务农、练武,到冬季就要进入军营接受为期三个月的操练,甚至到前沿地区屯戍,把长年守在前沿地区、已经疲惫不堪的常备兵给换下来休息一段时间。

换句话说,两个郡十五万户人口,实际上供养着四万五干名士兵,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可是……

有什么办法呢?摊上这样的乱世,想要生存下去,除了把每一名青年、每一两铁都拿出来,咬紧牙关维持一支数量可观的军队跟那些嗜血的豺狼死磕之外,没别的法子可想了!.

军队沿着官道前进,沿途可见大片大片的田野里,农夫们挥舞镰刀争分夺秒地收割着自己辛苦一年的劳动果实。临淮郡内主要种植水稻,彭城郡内主要种植粟,部分水田种的水稻,这些作物都熟透了。一起被收获的还有大豆、胡麻、黄麻、葛麻、苎麻以及少量的高粱。大豆和高粱是主食,胡麻是最主要的油料作物,黄麻、葛麻、苎麻的纤维可以用来织布,在这个时代,布跟钱是直接划等号的。大家都很忙,忙到好几干骑兵沿着官道行进的时候都没有人直起腰来看上一眼。

萧育还注意到,在田间地头摆放着许多武器,有盾牌、长矛、长刀、弓弩等等,但更多的还是刺槌和连枷。由此可看出,徐州这边并不太平,真个太平的话老百姓下田劳作时就不会把兵器摆在田边了。

李烈说:“我能控制的也就二十来个县而已,在中心区域还好,与周边割据势力接壤的地方时常遭到胡人或者盗匪的袭击,打仗是家常便饭,所以老百姓下田劳作的时候都要把兵器放在田边,遇到敌军袭击马上拿起武器集结迎战。”

温峤问:“为何不多招募一些军队,加强边境守备?”

李烈苦笑:“哪有这么多钱啊?区区二十来个县,十五万户口,供养一万五干兵已经非常吃力了,再招募更多军队就啥也别干了,大家呆在边境等着饿死得了!”

羊允问:“二十多个县怎么才十五万户人口?这也太少了吧?”

李烈说:“人口肯定不止这么点的,但有相当一部分被豪强控制了,我暂时没法将这部分人口抢过来。还有就是有好多人害怕遭到胡人的攻击,逃到了江东,不肯留在家乡,一来二去,也就只剩下这么点人口了。”

按李烈估计,彭城、临淮二郡人口应当在一百二十到一百三十万以上,但是他能实际控制的人口只有十五万户,约莫九十万,这还是他数次扫荡地方豪强、接纳了不少北方流民的结果,不然的话只会更少。这就是战乱频繁的可恶之处,你土地再肥沃又如何?你吏治再清明又如何?三天两头就跟曹嶷、胡人干仗,老百姓该逃还是得逃。逃到彭城、临淮的北方流民确实很多,可问题是他根本就留不住,不少人都说他的地盘太危险,在坦坦荡荡的平原上直面强悍的胡虏铁骑和拥兵十余万的曹嶷,无坚城可守,无山河之险可依,留在这里只有死路一条,还是跑到江东安全点。不过也有一部分人认为这里虽然没有坚城险隘,没有山河险固,然而人心可用,自发的留了下来,大家一起耕作,一起生产,一起战斗。李烈那一万五干大军中主要兵员就是这些从北方的尸山血海中挣扎着逃过来的流民,还有一部分则是从相县那边招募的。

相县就是今天的淮北,这个地方的兵没啥特点,就是凶悍,凶悍到骨子里。

温峤并不知道这些,看着这一切,他只觉得羡慕。李烈嫌二十多个县才十五万户人口太少,然而在他眼里,这已经称得上是人烟稠密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