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8文学
会员书架
首页 >网游竞技 >开元我为王 > 第三十七章 皇帝要入股(上)

第三十七章 皇帝要入股(上)(第1 / 2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这也就是为什么张九龄罢相之后,皇帝还对其念念不忘的原因。

李林甫虽然好用,但是撑不起门面啊!

虚荣对于一个皇帝而言其实并非完全是坏事,因为这个词换一个好听的说法就叫雄心,如果当皇帝放下虚荣开始务实的时候,那就代表着他的雄心不再了。

很多皇帝晚年放下的错误,都是因为他们不再虚荣了,李隆基也不例外。

李林甫在天宝年间能当十余年的宰相,其实就是李隆基转向务实的结果,因为事实就是李林甫当宰相就是要比张九龄之辈让皇帝省心。

看着皇帝似笑非笑的眼神,李清严重怀疑张九龄已经把自己给“卖了”,当下不敢有所隐瞒,一五一十的把昨日与张九龄的对话复述了一遍,只是隐去了改良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内容。

皇帝听完又喜又气,气的是这么大的事情,李清居然不停前和他打声招呼,喜的则是修书这件事确实挠到了他的“痒处”。

唐朝虽然不像宋朝那样重文轻武,但是从太宗到高宗再到现在的李隆基,对待文人都是十分优,太宗时候的魏征,高宗时候的上官仪,包括之前主持泰山封禅的张说,都是以文名著称。

论治政能力,这些“文学型”宰相肯定是不如那些“事务型”宰相,可是历代皇帝还是喜欢用这样的人,原因很简单,因为皇帝需要这样的人来帮自己做秀,来粉饰这太平盛世。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魏征,说白魏征就是个高级喷子,这就有点像后世的鲁迅、李敖之流,战斗性是十足了,可是这样的人只会批评什么东西不好,却拿不出建设性的改良建议。

李清撺掇张九龄主持修书,就是要让皇帝继续保持这种虚荣心,换而言之,当皇帝还要脸的时候,他做任何事都会有所顾虑。

太宗重用魏征,是因为他要维持自己虚怀纳谏的良好人设不崩,换成是一个没什么名气的人像魏征一样给皇帝提建议,给他十个脑袋都不够皇帝砍的。

说到底,太宗皇帝看重的并不是魏征的能力,只是因为魏征名气足够大。

同样到了李隆基这里,在开元政局逐步稳固之后,他也需要这种“文学型”的宰相来替他粉饰太平,铺排盛世风光。

张说要不是因为在泰山封禅的后续封赏上捅了娄子,他这个宰相应该能很长时间,而张说罢相之后,后面的宰相任期都不长,频繁换相的原因虽然各种各样,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他们都不是特别符合皇帝对宰相的需求。

直到张九龄的出现,皇帝才找到了一个张说的完美替代者。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