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8文学
会员书架
首页 >网游竞技 >红色商人降临1949 > 14大炼钢铁的历史根源

14大炼钢铁的历史根源(第2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土法上马违背科学规律大跃进大炼钢铁必然失败。萨摩藩的第一号反射炉,试运行时,炉内的耐火砖不耐高温而脱落,并且基础不牢,炉体逐渐倾斜,最后只有解体。水户藩建设的反射炉上的烟囱被台风吹倒。实事求是的说,日本人对于能严谨做到的长度宽度之类,也是做得一丝不苟——但是工业化生产不是照猫画虎这样的事啊,差一点都不行啊,武士们对反射炉这样巨大建筑所必要的基础和强度的知识一无所知,只按照书本上的示意图施工的结果。

更加困难的是反射炉运行后,熔铁的注入,大炮的制造。《铁汞全书》的翻译者杉谷雍介留下了宝贵的初期运行记录,后被人编辑出版,名为《反射炉的由来》。这本书记载了16次试运行记录,全部失败。

第一次填铁900kg,只有大约一半融化,铁水向注口流动时变成糊状,阻塞了注口,最后只有30kg的铁水流到铸型,试验失败。

失败的原因显而易见是炉温不够。于是尝试各种办法提高炉温。终于在5个月后,第五次试运行时,成功用核铸法铸造出了第一门大炮。所谓的核铸法,是在炮膛的位置放一中子,在铸造过程中形成炮膛。虽然依然只有一半溶解,可以想象当时杉谷雍介成功的喜悦。但随后的大炮试验,装火药700钱,大炮炸裂!

荷兰人的书上说核铸法造的大炮强度低,应该用实铸法。所谓的实铸法则是铸造出一个实心的圆柱体,然后用钻刀开孔,形成炮膛。荷兰人的书上记载了钻床的示意图,佐贺藩调集大工土法上马制造钻床,水车驱动。终于在第3年3个月的时候,第12次试验记录了土钻床的工作过程:开始一昼夜能进刀一尺多,但水车经常出故障,修理耗费了大量时间,最后用了一个半月时间才完成大炮开孔。试射时,铁弹重1800钱,火药1000钱,大炮破裂!

笔者为了写作,收集了大量资料,有一次觉得好奇,大炼钢铁这玩意说穿了就是工业初期的狂热性——中国有,外国按理说也该有.结果在搜索一下,发现了很多有趣的东西.

大炼钢铁这玩意,居然在东亚是日本人先搞出来的.

最先玩土法炼钢的是日本唯一的通商口岸长崎港附近的佐贺藩,承担保卫长崎港的任务,当然这是幕府的命令,费用由佐贺藩自己承担。在漫长的300年的和平时间里,武士们也没有忘记战斗的职责。从在长崎港的荷兰人那里听到中国鸦片战争战败的消息后,给武士们的心底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和威胁,这个巨人被西欧轻松打败了,直接本能的反应是扩张军备,下一个可能是日本!

1842年,佐贺藩设立了“兰传石火矢制造所”。石火矢就是大炮的意思。模仿进口的荷兰青铜大炮,秘密聘请荷兰人做技术指导,铸造荷兰式的青铜大炮,准备同西欧作战。反应真快!

其实日本在战国时代已经大量使用火器了,最初的火器是从葡萄牙人手里得到的。但这些火器已经完全落后于时代了。于是学着仿照荷兰的青铜大炮,但此时的欧洲正好开始从铁向钢时代转变,导入西欧技术制造的青铜大炮已经完全落后于时代了。幻想用青铜大炮战胜西欧是非常可笑的,但却是日本近代工业化的起点。

《反射炉的由来》记载了3年7个月时间的16次运行的记录。这期间,虽然每次铸件的质量都有少许改善,但没有一次大炮试射成功。总共核铸3门,实铸8门,共11门全部破裂,此外还有穿孔一门,断头一门,还有4门没有加工。

累累失败的记录,杉谷雍介冷静的观察,观察生铁的熔解情况,注口熔铁的颜色,破裂断口灰色的浓淡,调查汽炮的状况。与书中的记载比对,查找原因,寻找办法,改进工艺……。虽然从日本大炼钢铁本身来说,是失败了没错,也确实是劳民伤财——但是毕竟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培养出了一批技术人员——当然严谨的说法只是土专家,经过不断失败,1852年,佐贺藩终于制成了能用于实战的铁炮,到明治维新止,大约制造了200门大炮,竟然还制造了有膛线的大炮。

现在的日本经济技术史学家们看到这些记述,对先人所呈现出的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所感动!

当然笔者说这些,不是否定大炼钢铁浪费资源,片面强调精神,不重视科学等等错误.

铜的价格高昂,短期大量造炮使铜价急速上扬。即使象佐贺藩这样富裕的藩,财政也负担不起。于是开始摸索比铜价格更低,强度更好的铁,用铁制造大炮!佐贺藩从长崎港的荷兰人那里得到一本1825年出版的荷兰人的书《Liege炮兵工厂的大炮铸造法》。1847-1852年间,日本出现了这本书的三种译本,《铁汞全书》《西洋铁汞铸造篇》《铁汞铸鉴图》。开始是手抄本流传,后来《铁汞全书》和《铁汞铸鉴图》有木版印刷发行。最初的《铁汞全书》的翻译者,其中一人是杉谷雍介,他是佐贺藩铁炮铸造事业的主任技术格。从此书完成时期看,正好和佐贺藩转换制造铁炮的时期吻合。大概是边造炮边翻译。短时间有三种译本流传,说明关心的不止是佐贺藩。日本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

可能是因为武士是耍刀的出身,对技术人员歧视比中国小得多,技术人员也算是武士,不像同时代中国的铁匠类似奴隶和贱民。但下面的差距就体现出来了。

认识到了只是心动,心动不如行动。日本武士论辩论自然是远远不敌中国的进士老爷们,但是行动力就是超越了进士老爷们佐贺藩首先按照荷兰人的书建设了铸造大炮用的熔铁炉——反射炉,把心动变成了行动。受佐贺藩的影响,与佐贺藩同在九州岛的萨摩,接着是水户,学习佐贺藩建设反射炉,然后波及到长州、菲山、冈山、鸟取,最后还把豪农和商人卷了进来,发展成了席卷日本全国的大炼钢铁运动——大炮铸造运动。

这场大炼钢铁运动,从外因来说是由于西方外来的压力引起,内因则是日本的幕藩封建体制。邻居藩有大炮了,如果自己藩还一心一意谋发展,闷头发大财。那么,如果藩国之间因为什么矛盾争执起来,刀枪相见,那钱肯定是属于有大炮的。于是,你造大炮我也得造。藩国造了,幕府也得造,要不然就没有军事优势支配那些藩国了。

这场大炼钢铁运动的技术源泉虽然都来自那本荷兰人的书,是一次向日本的技术转移。但是,因为技术条件不足,没有进口一台外国设备,没有聘请一位外国人进行技术指导。当时在远东的西方精英和优秀技术者都集中在中国捞世界,到日本的只是些等外品——甚至说明了就是半吊子都算不上的骗子居多,不过就当时日本的条件聘不到是很正常的,日本武士们只好组织传统的职人、铸物师、大工、陶工、石工,土法上马。根据这书上登载的示意图,建设熔铁反射炉,然后根据书中的说明一字不差的操作反射炉,熔化生铁,铸造大炮。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