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8文学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耽美 >臣权 > 644 回京师

644 回京师(第3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由于耗时较长,所以又严重的打击了这些国家的本土文化,利用矿山和商贾经营权吸引人移民补充大汉子民的普及范围。

更是在很长的时间内,消磨了朱棣的锐气,并最终和其达成协议,利用朱棣在辽东吸引帖木儿的大军前来联合,并尽量消耗、消化这只庞大的军队,这样的话,就可以尽量的保持汉族士卒的安全。

因为他和朱棣所达成的协议是,等消化帖木儿的军队后,他不用顾忌军队的补给,大明会全力支持朱棣西征,但凡属于帖木儿汗国和帖木儿汗国以西的疆土,无论打下来多少,都归属朱棣所有,前提就是朱棣不能称帝。

朱棣经过在京师被软禁十余年,已经看透彻了,他再和皇帝朱标争夺皇位那是很不明智的,因为无论是正统性,还是自身的基础,都远远不是皇帝朱标的对手。

何况,朱棣清楚的看出大明在皇帝朱标的调教之下,已经安稳了很多年,人人思安。如果他在国内燃起战火,那是很不得人心的行为,这也说明了,朱棣在大明境内根本没有了市场,但是又不甘心被软禁京师至死,所以必须答应皇帝朱标的条件。

陈季扩退屯乂安,继续抵抗。吴高用锦衣卫加急快件飞檄向朝廷告捷,并请示下一步的行动,皇帝朱标只是做了一个字的批复,那就是“战”。

接到皇上的批复后。吴高立即布署进兵,安南人民此时对大明军队已经颇为忌惮,加上大明军队在安南驻扎的时间也长了,局势开始发生有利于大明的变化。而且大明的火炮生产工艺日趋成熟,产量也跟了上来,优先装备水师,以断绝安南叛军的退路。

盛庸留守,吴高亲自领军大破安南大将阮景异于月常江,缴获战船百余艘。生擒安南元帅邓宗稷等,又捕斩别将数人。安南叛军以战船四百余艘,分作三队。在神投海邀击明军。吴高以火炮轰炸冲,以钩牵连敌船,作殊死战,从中午鏖战至傍晚,大破敌军,乘胜进抵陈季扩的老巢乂安府。安南军民降者相继。

景泰十二年末,吴高与盛庸会师于顺州。与安南军在爱子江决战。此役,安南兵仍然以象阵为前驱,明军按照部署,以少量火炮惊扰象群,在从未听过的巨响面前,群象皆返奔,自蹂其众。

大明两广军镇千户长杨鸿、韩广、薛聚等人乘势继进,万枪齐发,安南兵大败。明军进至政平州,安南兵残部屯暹蛮、昆蒲诸栅,悬崖侧径狭窄,骑兵不得前进,安南兵遂以为明军必不敢轻进,而吴高却命令将校徒步行山箐中,夜四鼓掩至其巢,出其不意大破安南军,擒阮景异、邓容等。

经过居庸关一役,朱棣更是看清楚了明军火器真正的威力,可能现在的缺点是机动性不强,不利于在北方攻城略地,但是作为守卫长城之用,却是一个难以逾越的天险,他现在虽然整合了帖木儿的残兵、高丽军队、女真人、蒙古人和自己本部的北平军,人数也达到了可观的四十五万大军,但是对于和皇帝朱标相争,还是一点点把握也没有,而且自己有这么多的军队,恰恰为自己的后勤背上了一个大包袱。既然自己侄子给了这么优厚的条件,还不如到别的地方发展。

于是,在朱孟烷前往交趾就藩安南王的时候,次年春天,朱棣也准备开始向鞑靼发起进攻,他将要冲击自己西征路上第一个障碍,消灭鞑靼或者将其往西驱赶,为大明留下更大的发展空间。(未完待续)

陈季扩只身败走老挝,吴高命军长师佑率兵追击,连破老挝三关,终于在蒙册南磨将陈季扩活捉,与其妻子一起械送京师。至此,安南全部平定,吴高报于南京,皇帝朱标经过研究,以叛军所占城地,设升、华、思、义四州,增置守卫,留军镇守护,此时正好是朱棣在辽东准备来年征伐鞑靼的前夕。

在武力镇压下,安南再次平定,为了保证对安南的持续统治,皇帝朱标诏命楚王朱桢的长子朱孟烷为安南王,非世袭罔替。

然后在交趾设都司,由盛庸为都司指挥使,归属两广军镇属下管理,吴高受命返回京师论功后往云南军镇就职为总督,盛庸主持交趾只要军事权力,主要是在那里建设水师以及港口事宜,同年科举中第之南榜举人永嘉、永康学派的人数较多,所以选拔出一些往交趾就任官吏,主要开发沿海各港口的作用,为今后大规模的出海做准备。

安定了这一切后,皇帝朱标才算是安稳下来,经理近十五年的时间,他从皇太孙监国开始布置,终于形成了这个局面,现在仔细的回忆起来,他犹如中的愤青一般,彻底贯彻了大汉沙文主义。

在这十五年中,他尽量的不让国内发生大规模的战争,而是将主要矛盾引到国外,趁着这个机会,利用冷兵器时代的火枪、火炮出奇制胜,大家还未适应火器的时候,一举将日本、高丽和琉球收归入大明的版图之内。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