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8文学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耽美 >臣权 > 566 **的北平

566 **的北平(第3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而且,作为统兵大员,擅自离开防地,已经是谋反的死罪了,由于消息未经证实只是传言,所以谢贵等人不敢轻举妄动,只是暗中侦查,然后派人报于朝廷。并且在奏报中对于此次蒙古人的奇怪行径给予了质疑,北平周边的蒙古人过节算是有情可原,因为毕竟蒙古人在北平盘桓了近百年,亲朋好友盘根错节也是在所难免。但是朵颜三卫中的人为什么会那么远的赶过来过节呢。

朵颜卫在屈裂儿河上游和朵颜山一带;泰宁卫在塔儿河流域,即蒙元时期的泰宁路;福余卫在嫩江和福余河流域。朵颜卫为兀良哈,泰宁卫为翁牛特,福余卫为乌齐叶特。这是因为朵颜、泰宁和福余三卫分别是以兀良哈部、翁牛特部和乌齐叶特三部为主组成。和昔日的蒙元大都基本上是八竿子也打不着的关系,要说唯一的关系,估计就要追溯到成吉思汗的时代,还有大家都是蒙古人的相同点。

到底是为什么呢?谢贵他们当然想像不出,只好据实奏报朝廷,同时,还有一个好消息,那就是叩边的倭寇几经辗转,被大明的军队围困在祥云岛上了。

这年的正月,没法不让朱高炽心事重重。几年来,他虽然无惊无险、顺顺利利的,朝廷也没有找过什么麻烦。但是他总是感觉到心神不宁,之前的筹谋随着父王的离去现在反而变成了心腹之患,道衍大师说过,就算是北平现在什么都不做,老老实实的臣服,京师中那个小皇帝也不会放过燕王一系,从纪纲等人的遭遇就可以看出,皇帝从在潜邸里就一直在防备着北平的举动。

临行前,张信被皇帝单独召见至御书房问对,面授出使事宜。

对于高丽,朱标已经放下仅有的一点耐心。命礼部行文,怒斥李芳远篡权夺位,称李芳远所继承之位无效,对于之前的王世弟之称谓大明给予了否定。因为作为藩属,并未将继承人报于京师备案,朝廷对其一无所知,所以也不承认李芳远的高丽王称号,对于权知高丽国事一职,朱标建议由李芳果的儿子李烁继承,责令李芳远还政。

具体一番措辞,礼部官员自会修辞,朱标谕旨辽东都司吴高、山海关总兵耿璿严加监视高丽动向,固守边境。等待朝廷谕旨。

举止之中,对于燕地竟然没有一点防备,也好像忘记了率先抗旨的宁王朱权,朝中的有识之士暗暗担心,特别是傅友德等人。对于宁王属下的朵颜三卫十分忌惮,几番密折上奏,皇帝皆是不提,只是等待着诸王的具体反应。

大明的上空中透露着诡异,北方的风起云涌的局势,对比着南方慢条斯理的皇帝,大家心里都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就在这样的气氛中。景泰三年的正月,伴随着大雪纷飞缓缓而来,依旧掩饰不足京师、江南的繁华,但是北方呢?

在大明上下欢度新年的同时,蒙古人传统的节日查干萨日也到来了,辽东又接连降了几场鹅毛大雪。在北平。所有建筑的顶上,都覆盖着厚厚的白雪,更显出一种特有的雍容华贵。

对蒙古人来说,这是个节日的月份。正月初一,是查干萨日。也就是蒙古人的春节。从年三十夜的辞岁聚餐,到大年初一清晨,都是晚辈向长辈叩头拜年的时刻。这是蒙古族的习俗,拜年必须拜两次。初五到初十,又要忙于赛马等娱乐活动了。

按蒙俗,全年每月的初一、十五、三十都是吉祥日,谓之“吉日”。而每一季度的头一个月的十五,又是“庙会日”。北平作为昔日蒙古人的首都,自然是每个蒙古人的想要来的地方,当然,大明对此也做了相应的限制,在一般情况下,故意淡化蒙古人的这种风俗,但源于蒙古人投靠大明的数量日益增多,为了表示对蒙古人的大度,也为了招募更多的蒙古人投靠。朱元璋曾经专门下过谕旨,允许蒙古人在一定的区域内庆祝查干萨日。

但曾经是元大都的北平城,却是很久没有过这种习俗了,可是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在北平的近郊通州城内,查干萨日庆祝的迹象越来越加明显,各部的蒙古人都往京师聚集过来,虽然没有进入北平,但是却让北平都司的谢贵、张信,还有北平布政使张昺都大为紧张,因为据知情人透露,朵颜三卫中的人也有不少进入了燕地,而且宁王属下的都督佥事陈亨,也进入了通州。

陈亨,原燕山左卫指挥佥事,最后累功升至北平指挥使,最后朱元璋为了分散燕王势力,将其调拨归宁王差遣。现在和都督刘真、都指挥卜万率领大军在大宁、松亭关、会州等沿线布防,他不是蒙古人,怎么会来通州呢?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