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8文学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耽美 >臣权 > 305 洪武十七年(上)

305 洪武十七年(上)(第3 / 4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报纸是庞煌最想控制的东西,在这个没有网络、没有电视的大明,纸质传媒是占有绝对优势的,铅活字印刷机无疑是报纸坚强的后盾。

天下士子汇聚京师,虽然对于全国的读书人还算是少数,但是总归都是各地方的jing英,这些人,最多也只有百分之一二能够通过科举考试入朝为官,而剩下的人如果科举后返乡,对于报纸的宣传那是有绝对影响力的,更何况,在庞煌的内心深处,还准备招募一些落第的士子,往各自家乡省会处设立《大明周报》分馆。有了一年的熏陶。相信会有很好的效果。

这种一举两得的事情如果不去做的话,那他可真枉费了穿越回大明几年的磨练。

但这个时代能够识文断句的人毕竟还是不多。所有从属对于报纸销量的前景并不是很看好。但不管怎么样,身为驸马都尉的庞煌不用去计较报纸盈亏与否。在他的心目中,就算是赔钱赚吆喝,也要将报纸的声势巩固起来。

到时,报纸就是整个大明的舆论导向,至少这样可以聚拢大批士子的眼神,其上再刊载一些朝廷的各项政策法令、各地的一些新闻和民间读书人写的一些文章。

所以庞煌感觉到太快了。每天通过各种渠道汇集到自己书房的情报,再经过分析筛选,如雪花似的繁多,要不是有齐泰心细帮忙,将各种信息分门别类,按照轻重缓急标识,然后在交与自己过滤。恐怕庞煌一天到晚什么都不做,光是看情报可以度ri了。

于是,开始怀念后世有电脑的ri子。因为固定庞煌的生活已经进入了程序化阶段,每ri固定的时间在去办固定的事情。固定的时间听取各方面的汇报,固定的时间接收内厂传来的情报。固定的时间……。

庞煌感到自己像一只木偶似得,被各种丝线牵来扯去。没有一点自己的主张,虽然时而也有大权在握的快感,但更多的还是一个字——“累”。不禁有些注意朱元璋的每ri生活安排是怎么样的,这个历史上最为勤政的皇帝。是怎么做到劳逸结合,在如此繁忙的政务中还生了三十多个子女。而自己只是分担了其中一部分便感到有些力不从心。

而经过大明宝钞改版之事后,庞煌又进入了蛰伏的阶段,因为他感觉到事情进展的太快,自己已经把握不住,要慢慢的消化近几年来的成果。

洪武十六年来临,在此期间,经过迂回,朱元璋终于松口,调刘三吾进京筹备重启已经停了十余年的秋闱。但不知如此一来,却将刘三吾推进了火坑,不过这是后话了。

在弘扬朝廷政令的同时,则可以通过发表士子的文章来揣测其对国家治理政策的一些看法,也可以让朝廷能够从侧面知道这些法令在各地执行的效果,虽难免有些牢sāo之言。但如果朝廷派官员干预,就会最大的程度上杜绝这种攀诬的现象。

“这样可以使朝廷平添了无数在民间的无冕御史……。”这一条是庞煌奏报时最能打动朱元璋的一条,当初让户部彻查天下粮田,任命拥有土地多的大户充当粮长,代替官员行使收税的权力,还有就是于各州县及乡之里社设立申明亭,凡民间应有词状,许耆老里长准受于本亭剖理。这一切目的不也正是如此吗?

现在又多了读书人在朝野之间行使这不用发俸禄的职责,朱元璋是绝对不会反对的。而且,中间的相互制约,将会更加严密。

大明通行宝钞新版的发行,在庞煌的策划,太子朱标的实施,朱元璋的威压下,进展颇为顺利,新版宝钞难以仿造是一个原因,而皇帝的果断杀伐,却成为了主流,既然决心让朱元璋当这个恶人,所以,在广泛收集情报的基础上,庞煌刻意引导着皇帝的思路,一时之间,两淮、江南境内鸡飞狗跳。

在严令下,曾经有一些村庄,壮丁皆被抓往官府治罪,然后就再无消息,而后,接踵而来的就是整村的人被留于岭南、大理等地,永不得返乡,因为有人曾经利用新钞、旧钱交替之际浑水摸鱼,按照发行新钞时的严令,但凡涉及伪造宝钞之地,当事人处死,以里为单位的居民皆要充军边塞,以补偿其知情不报的罪责。

全国摄于皇帝的威严,无不大恐,再则伪造艰难,短时间内居然控制了宝钞贬值的速度,开始往良xing发展。

洪武十七年开chun,天下士子聚拢个州府,然后经过筛选后赶赴京师准备秋考,南京城内逐渐热闹起来,庞煌趁机奏报皇帝,调黄子澄为翰林待诏,御国子监生员三十人按照每七ri为一循环,扩大《大明周报》,朱元璋允之。

鉴于百姓识字之人少、交通不便利的情况下,《大明周报》一直只是在南京的周边,虽然只是在京畿之地暂时刊发,但是他相信,在这次重启秋闱时,天下士子汇聚京师,利用这一先决条件培养市场,首先坚定报纸在士子心目中的分量,而后,在通过海关和今后建立起的交通渠道发行,肯定会取得一定的效果。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