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8文学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耽美 >臣权 > 276 没有丞相的日子和黄册

276 没有丞相的日子和黄册(第3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从自身经验中,朱元璋明白,流民是对社会稳定的最大威胁。为了便于管理,朱元璋取消了百姓的ziyou迁徙权。而黄册制度就是把人们捆在土地上的有力武器。如果某地发生灾荒,人们跑到外地要饭谋生,在造黄册时被发现,“所在有司,必须穷究所逃去处,移文勾取赴官,依律问罪”。官府就会要求你报出自己的户口信息,和本地直至南京黄册库中的信息进行核对,这样,你想谎报户口,随便到其他地方落户的企图就落空了。都要被押送回原籍,继续入黄册。

黄册制度的第三个作用是保证赋税。黄册与今天户口制度不同的地方在于,它不光是用来记录人口信息,还要记载这一家的产业,用以确定应该承担多少赋役。因此,黄册既可以称为户籍黄册,又可以称之为赋役黄册。

历代王朝后期都会出现一种社会情形,就是豪强地主贵族等势力之家,招收人口,隐瞒土地,造成国家税收大量流失。黄册制度可以有效防止普通百姓寄名到大户人家逃税。同时,豪家大户通过种种手段逃避税赋,将负担转移到普通百姓身上,由此造成两极分化越来越烈,最终会吞没这个王朝。黄册制度也可以把这一现象压制在最低范围。

正因为黄册制度承担着以上三重重要使命,所以朱元璋异常重视。这从黄册制度的严苛规定中一目了然。

黄册的规格有严格要求,用纸必须是上等厚绵纸,不得染sè或者漂白。长宽各为一尺二寸,不得丝毫有误。必须用正楷书写,字体大小、行间距都有明确标准。每一页如果有一个字写错,就必须整页重抄,不得涂抹挖补。装订也有统一标准:必须用粗牢的绵线装订,可以少量使用浆糊,但浆糊中必须加入椒末等杀虫药来防蛀。

存放黄册的“黄册库”,被朱元璋指定在玄武湖中间的小岛上,这些小岛,在庞煌首次来南京的时候,就发现正在建设,而且所建筑的房舍与其他地方不一样,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一直没有弄明白到底是做什么用途的。

但是现在看来,不由不佩服朱元璋的深谋远虑,原来是在修建所谓的“黄册库”,竟然在七八年前都已经在做着准备了,可见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心里的控制yu是多么的强烈而可怕了。

庞煌经过了解,具体地说,朱元璋建立这个雏形的“户口制度”,是为了维系着大明的职业世袭制,防止百姓ziyou迁徙,保证国家税收。

蒙元那些鞑子把全国百姓按职业分成民户、军户、匠户等几个类别,规定职业世袭,不得改变。朱元璋推翻了蒙元,却继承了这一政治遗产。具体办法,是把全国人口分为农民、军人、工匠、医生、yin阳等几类。

在农民、军人、工匠这几大类中再分若干小类,比如工匠之中,还分为厨子、裁缝、船夫等。军户之中,还细分为力士、弓兵、铺兵等。民户之中,除了普通农民外,还有沿海晒盐的灶户,为军队养马的马户,给皇帝家看坟的陵户,管园的园户,种茶的茶户,等等。“籍不准乱,役皆永充”。也就是说,职业先天决定,代代世袭,任何人没有选择的ziyou。

黄册制度是层层上报制,每次造册时,都由每家每户按官府要求的格式和内容,在“供单”上详细填写自己家在这十年内的人口、财产变化。各州县的主官须亲自审查黄册造办是否真实,每一项与供单记载是否完全相符,然后还要在黄册上签名画押,以示负责。然后将黄册交送到府里。府里同样按这个程序审查一遍,编成本府的总册,签名画押用印后送到本省的布政使司。布政使司审查后,再编成本省的总册,送交户部。最后由户部将全国人口、财产情况汇总,送交皇帝御览。

如果有谁敢于不执行这些规定,后果是相当严重的。朱元璋下命令,所有户口本都必须由家长本人亲自填写或者亲自口报,绝不许别人代为包办,如果有包办作弊,或者隐瞒人口财产不报的,经手人员“一体处死,隐瞒人户,家长处死,人口迁发化外”。

这次黄册制度的开始实行,朱元璋从国子监调来一千二百名监生,在御史等zhèngfu官员的带领下,进行“查册”工作。

这一制度自然方便了社会的管理,却在社会成员之间制造了巨大的不平等。比如军户,就承担着比一般家庭沉重得多的任务。首先,每一个军户家庭必须出至少一个男人到所属军队卫、所当兵,叫“正军”。“正军”一旦接到国家发来的入伍命令,他的家庭就要为他出“购置军装之费”,“买娶军妻之费”,“解送道路之费”,“军丁口粮之费”,所以“正军”上路,往往会使许多军户家庭一下子花掉所有家底。

而黄册制度或者说户口制度,可以有效防止人们改变户籍。朱元璋建立黄册制度,要求全国每家每户,每十年一次,将自己的户口黄册报送到京师保存。

这样官府如果怀疑你是“逃军”,就会要求你出示自己的户口黄册,和南京黄册库中的黄册进行对比。这一对比,就能发现你祖上是什么职业,让你逃无可逃。这就是所谓“惟据旧籍以查驳,庶欺隐者、改窜者始不能逃”。

也就是说,正是因为有黄册底本存放在南京的玄武湖中间的小岛上,各地老百姓才没法买通官员,改换户口。用通俗的说法,黄册就是大明百姓的“紧箍咒”、“捆仙索”,是足以制每家每户于死命的最后王牌。

实行黄册制度的第二个目的,是防止百姓随便迁徙。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